学校共有3281名一到九年级学生入校,山东共有三个校门,初中、小学部实行错峰分流入校,避免人员聚集。
11月上旬,公布一场寒流突袭华北大地,公布北风凛冽,还未到供热季的天津大港油田居民家中却暖意融融,原来油田居民已经用上了大港发电厂提供的稳定热源。2014年,最新该厂在大港油田自备热电厂政策性关停的情况下,最新与大港油田公司多次洽谈,以实力成功占领了20万油田居民的供热市场,并于今年11月正式向油田居民供热。
行政目前该项工程已申报2016年滨海新区十大民生工程。根据合同及大港城区供热实际需求,区划该厂将于明年采暖季替代新区供热集团、区划港益供热公司、古林物业以及天津石化生活区原有燃煤供热锅炉,届时,大港电厂4台机组全面实现热电联供,基本实现大港区域全覆盖,供热总面积将达到1600万平方米,近60万居民可以享受到该厂为他们提供的稳定、优质的采暖热力供应。一直以来,代码大港发电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代码近零排放、清洁高效”的发展理念,先后投入4亿元资金不断开展机组除尘、脱硫、脱硝、废水处理等环保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该厂依托神华“煤电联产”的优势,山东借助“环保示范电厂”的绿色品牌,山东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发周边市政供热、工业用汽市场,打造优质热源供应项目。2014年8月,公布该厂率先建成天津市首家趋零排放环保示范电厂,公布污染物排放低于燃气电厂标准,氮氧化物小于5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小于35毫克/立方米、烟尘小于5毫克/立方米(PM2.5低于2.5毫克/立方米),企业的环保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冬季气温的连续下降,最新目前大港发电厂也迎来了热电联产供热后的供热高峰,最新该厂1、2号机组承担了大港油田490万平方米的供热任务,供热量达到每小时800吉焦,供热循环水流量保持在每小时4000至4500吨,供热水温保持在100摄氏度,供热能力及供热质量受到油田职工和居民的称赞。12月1日,行政大港发电厂供热工作再次取得新进展,该厂与滨海新区供热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供用热合同,将承担大港城区居民采暖供热。1月22日晚间,区划洪城水业发布公告称,区划公司与公司控股股东南昌水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水业集团所持有的江西鼎元生态环保有限公司、江西蓝天碧水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安义县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各100%股权,同时以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募集配套资金。
为更准确、代码更全面反映公司主营业务和发展战略,代码树立公司长远的品牌影响力,方便投资者更好理解公司发展情况,结合公司行业属性,公司拟变更公司名称并修订《公司章程》。随着供水行业发展已趋于平稳,山东污水治理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山东综合治理项目日益涌现,面向效果、综合环境服务已成为水务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选择方向。公司在此前披露的定期报告中也表示,公布水务行业逐渐由各城市单点发展到全国性、公布区域性统一战略布局,在国家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布局下,水务行业不仅是各地区各自发展,而是需要在大的战略使命之下统筹发展。1月15日晚间,最新公司公告拟变更名称为江西洪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表示,随着公司不断巩固打造中国一流的环境产业综合运营商的发展定位,持续推进产业多元化布局的战略部署,公司紧握环保产业的发展机遇,逐步形成了城镇供水、污水处理、燃气能源等环保产业多板块并进的发展格局,未来也将继续向大环保全产业链业务板块进军,公司名称中的洪城水业已无法体现公司发展现状和未来战略方向。洪城水业表示,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新增固废处理业务板块,预计将有效优化上市公司在环保领域的整体业务布局
党的十八大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随着新一代技术不断涌现,信息革命将不断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程度全面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生态环境部信息化改革创新举措与四统一、五集中工作机制在部委中处于前列。(2)国家对信息化工作开展从政策指导到组织建设七五期间,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抓了12项应用系统工程,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初步奠定技术和社会基础。
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8年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拓展应用阶段(2001—2010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流程复杂等特点。该阶段覆盖十五与十一五时期,属于数字化中期与网络化初期阶段,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建设和应用水平在部委中处于前列,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府网站在2005年优秀政府门户网站评选活动中名列前3,信息化工作开始有能力摆脱地位不高和边缘化的处境。
(2)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体系与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体系随着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完善。建设与服务对象涵盖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其他行业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
九五期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了全国环境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框架—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三层管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具备每2~3天对全国覆盖一次的遥感监测能力。期间,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道路,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历次改革有力推动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开展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污染源数量达1.4万余家,形成了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统计、排污申报登记、排污收费、污染源自动监控等业务数据库。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落地实施,组织开展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管等建设应用,将落实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21世纪以来,经过十一五全面建设、十二五转型发展、十三五深化应用,我国政务信息化中大部分部委已完成数字化并进入网络化,公安、海关等少数部委开始迈入智能化发展阶段。此外,要积极营造信息化发展大环境,在规划标准、管理制度、产业生态、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研究等方面强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产业融合。
十二五期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启动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全国水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综合管理平台等综合性系统建设工作,在大气、土壤、应急、执法等业务领域推动系统整合,在用系统下降幅度接近二分之一。
本文根据国家关于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战略部署,结合新时期生态环境体制改革创新,充实完善了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按照起步探索、拓展应用、规模建设、统一集中四个阶段梳理了1988年至今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成就与问题,并以融合创新定义下一阶段的工作。筹建同城与异地灾备中心,开展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初步形成一朵云,三个资源池的环保云架构。
按照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水、土壤、生态、海洋、气候、核与辐射、固废、危废、化学品、噪声、污染源等。同年,为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组建生态环境部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对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生态环境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福建、江苏、广西等部分省份勇于创新,在一些业务领域取得良好应用成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国家大数据战略。该阶段覆盖十二五与十三五前半期,属于数字化中后期与网络化中期阶段,基于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大数据等重大工程,信息化工作开始贴近环境管理需求,主动跟进管理实际中的现实紧迫问题,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蓬勃发展,基于国控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物联网应用在部委中处于前列,原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在201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第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该阶段覆盖十三五后半期,属于网络化中后期与智能化初期阶段。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特征信息化具有电子化、智能化、全球化、非群体化、综合性、竞争性、渗透性、开放性等特征。
在信息化发展历程中,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并行不悖的主线[3],数字化以个人计算机大规模普及与单机应用为主要特征,网络化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智能化以数据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2020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
在大数据建设方面: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完善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全国固定源统一数据库以及空间基础信息库等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一套数,搭建生态环境大数据湖,升级改造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与开发利用,基于模型算法、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打造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的数据产品。2018年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独立运行之后,基于信息化四项改革创新举措加速推进信息化统一集中的建设进程,开展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数据资源、空间信息、门户服务等整合集成,初步建成一朵云、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一扇门,提高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促进了生态环保业务的精准化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发挥了信息化整合与集约效益,信息化发展建设和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由网络化后期迈入了智能化初期阶段。
规模建设阶段(2011—2017年)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部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在部委中走在前列。生态环境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化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区别于其他行业信息化,其具有业务难度大、对象种类繁、覆盖范围广、参与主体多等特征。2018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部署要求,围绕生态环境业务管理实际需求,生态环境部整体推进信息化机构队伍、资金管理、数据管理、领导机制等四方面改革创新,全面加强信息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和数据集中、资金集中、人员集中、技术集中、管理集中(简称四统一、五集中),解决散、乱、弱等突出问题,加速推进信息化统一集中的建设进程。
涉及对象既包括建设与服务对象,也包括建设内容本身。在规划标准方面:编制了《国家环境信息化中期发展规划(2008—2015年)》等,提出了信息强环保战略,确立了数字环保总体目标。
(3)信息技术发展从办公自动化到人工智能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2004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各内设机构及重要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电子政务领导小组。
生态环境信息化是指面向生态环境决策、管理、服务工作,采集、治理、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过程。在基础设施方面:开展国家环境保护局办公大楼智能化综合布线工作,基于世界银行贷款(B-1项目、B-1扩项目)、省级环境信息网络系统改造建设项目、日本政府无偿援助100个城市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等,完成27个省级环境信息中心、25个城市环境信息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